政府在推动经编机技术创新方面可通过政策引导、资源整合、环境优化等多维度施策,具体措施如下:
一、强化资金与财税支持
专项补贴与基金扶持
设立经编机智能化改造专项补贴(如江苏省《设备更新供给清单》对智能经编机购置给予 30% 补贴),重点支持企业升级电子横移系统、AI 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。
设立产业创新基金,对开发绿色工艺(如生物基材料经编技术)、高端功能面料(如 3D 立体编织)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或免息研发资金。
税收优惠与融资便利
对经编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 120%,降低企业创新成本。
鼓励金融机构开发 “技术改造专项贷”,为中小企业提供设备更新融资支持,如浙江某银行推出的 “经编机贷” 利率较基准下浮 20%。
二、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
共建创新平台
支持高校(如东华大学)与龙头企业(如五洋纺机)共建 “智能经编技术联合实验室”,聚焦 AI 织造算法、节能技术等攻关。
设立国家级经编技术创新中心,整合行业资源,突破双针床超真仿真、3D 织物成型等关键技术。
加速成果转化
建立 “技术需求库” 与 “成果供给库” 对接机制,缩短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周期(目标从 3 年压缩至 1.5 年)。
对高校教师携带经编机技术成果创业给予最高 500 万元启动资金支持。
三、构建人才培育体系
定向人才培养
推动高职院校开设 “智能纺织装备” 专业,校企联合制定课程(如卡尔・迈耶与常州纺织学院共建 “经编机运维专班”)。
实施 “卓越工程师计划”,每年选拔 200 名学生赴德国、日本学习先进经编技术。
技能认证与激励
设立 “经编机高级技师” 认证,持证者可享地方政府人才津贴(如常州市给予每月 2000 元补贴)。
举办全国经编机技术大赛,对优胜者授予 “全国技术能手” 称号并给予 5 万元奖励。
四、完善标准与绿色政策
制定行业标准
主导制定《智能经编机通用技术条件》等国际标准,将中国电子横移系统精度(±0.05mm)、能耗指标纳入 ISO 体系。
建立绿色经编产品认证制度,对使用生物基材料、节能 30% 以上的设备给予认证补贴。
环保倒逼升级
实施经编机碳排放配额制,对超排企业征收碳税(税率按排放量分级递增),推动企业采用宽幅经轴送经等节能技术。
对淘汰落后产能(如机械式凸轮经编机)给予每台 10 万元补贴,加速设备更新。
五、优化产业生态布局
区域集群建设
在江苏、浙江等地建设 “经编智能制造产业园”,配套共享检测中心、共性技术平台,降低企业研发成本(如海宁经编园已集聚 200 家企业,研发成本降低 40%)。
推动园区 5G 网络全覆盖,实现设备远程运维、产能动态调度。
跨界融合示范
设立 “经编 +” 创新试点,支持企业与汽车、医疗等领域合作开发新产品(如经编土工布用于高铁地基加固)。
对经编机企业拓展技术纺织品市场(如航空复合材料)给予出口退税优惠。
六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
海外技术输出
通过 “一带一路” 专项贷款支持中国经编机企业在东南亚、东欧建厂(如五洋纺机在越南设组装基地,辐射东盟市场)。
举办国际经编技术展览会,搭建全球供需对接平台,目标 2029 年出口额突破 50 亿元。
应对国际贸易壁垒
建立经编机出口预警机制,帮助企业应对欧盟 CE 认证、美国 UL 标准等技术性贸易措施。
对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给予最高 200 万元资助,提升中国话语权。
总结
政府需以 “需求导向、创新驱动、生态构建” 为核心,通过精准的财税政策、开放的创新生态、严格的标准体系和完善的服务保障,推动经编机行业向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高端化跃迁。同时,依托中国完整产业链优势,加速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,巩固全球市场主导地位。